七七事變 民族存亡在此一舉
文/陳忠 圖/記者林建榮攝自軍史館、本刊資料室
事變潛因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因地小民稠,資源有限,積極推行大陸政策對外擴張,朝鮮、中國比鄰在側,遂成為其主要侵略目標。民國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我東北三省後,繼續以蠶食逐次占領華北,以肢解中國。
二十二年三月四日,日軍攻陷熱河,接著進犯長城各口。五月三十一日,我國在日本逼迫下簽訂〈塘沽停戰協定〉,其卻藉以將冀東一帶劃為非武裝區。接著大搞華北自治運動,扶持漢奸殷汝耕於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成立「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並促使偽蒙軍進占察北,誘偽德王宣布內蒙古獨立,並侵擾綏東。至此,日本欲奪取華北之野心,昭然若揭。
二十五年五月,日本加強華北駐屯軍在平津的兵力,至二十六年六月,華北駐屯軍兵力已達五七五○人。
面對日本對我侵略的野心,在「九一八事變」前夕,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即發布〈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文,提出以剿共治標,建設治本的「攘外應先安內」的國策。對日本之侵略,期以訴之國際聯盟調停,不貿然輕啟戰端,故一再委曲周旋,以冀其覺悟。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西安事變」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遂成舉國共識。
事變經過
日本則自民國二十六年一月起,變本加厲對冀察當局施壓,要脅第二十九軍軍長兼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河北省省主席宋哲元籌組「防共自治政府」外,更擬占據盧溝橋、長辛店、良鄉等地,與通縣成為犄角之勢,藉永定河之天然屏障,對北平施行封鎖。
是時,駐豐臺日軍在盧溝橋附近,實施非法演習,施行實彈射擊,並屢次要求進入宛平城,均為我婉詞謝絕。面對此種外弛內張,混沌險惡的局面,宋哲元深感難以應付,乃回籍暫避。二十六年五月,宋哲元離平前令秦德純、馮治安、張自忠共同主持冀察政務。
北平南郊豐臺、盧溝橋為北平對外交通之樞紐,扼北平南方之咽喉。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晚上十時,日軍一中隊於盧溝橋附近演習完畢,聲言有一名士兵失蹤,須進入宛平城搜索,並開槍示威。我方以時值深夜,恐致驚擾,即允代為查尋,然迄無蹤跡。逾時日軍謂該名士兵已歸隊,惟須查明其失蹤原因,於是雙方派員赴宛平就地調查。
八日凌晨二時,秦德純以電話告知第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及駐盧溝橋第三十七師第二一九團團長吉星文,要嚴密戒備。三時半,秦德純接獲吉星文電話報告:「約有日軍步兵一營,附山砲四門及機關槍一連,正由豐臺向盧溝橋前進。我方已將城防布置妥當。」八日拂曉五時,日軍已三面包圍宛平城。日方要求進城,遭到吉星文及縣長王冷齋拒絕,即開始砲擊宛平城。
當七七(盧溝橋)事變發生後,秦德純、馮治安以日軍自七月七日迄八日,迭次無理進犯,擬於八日夜反擊,除嚴令盧溝橋守軍堅守陣地外,並令駐西苑第一一○旅(欠第二一九團)經由八寶山進出盧溝橋東北五里店、大井村一帶,攻擊日軍側背。吉星文於九日午夜由長辛店猛襲永定河右岸之日軍,敵不支撤離。
日軍懾於前線失利,同時為爭取時間,增強兵力,調整部署,遂與我進行和平談判。委員長蔣中正則於七月九日致電馮治安、秦德純、張自忠略謂:應先具決死與決戰之決心,及繼續準備積極不懈,而後可以不喪主權之原則,與日本交涉,才能貫徹主張,完成使命。我軍以應戰而不求戰之方針,談判之時,尤應防其欺詐。
七月十一日,張自忠做為第二十九路軍代表,與日軍以書面簽定和平條約。此時宋哲元以戰爭終究不可避免,而我部隊駐地分散,集結不易,乃欲利用談判緩衝期間,以行集結與部署。七月十七日,蔣中正在廬山嚴正發表抗戰聲明,呼籲國人:「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犧牲。」
十八日,宋哲元與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香月清司晤談,雙方表示不願事態擴大,希望早日恢復七七事變前之和平狀態。未料至二十五日,日軍對平津國軍已完成包圍態勢,於是背信棄約,於廊坊、廣安門等處再啟釁端。
日軍於二十五日下午一時,強占廊坊車站,繼於二十六日攻占北倉、楊村、落莊等地,切斷平津交通,國軍被迫退往通縣。日軍對此一毀約侵略行徑,竟謂是國軍先行攻擊,其不得已才應戰。二十六日晚上七時,北平廣安門城外日軍向我射擊,守軍立即閉城,雙方遂起衝突。
蔣中正獲悉中日兩軍在廊坊及北平廣安門的衝突變為嚴峻後,於七月二十六日致電宋哲元指示:北平城防立即備戰,切勿疏失。宛平城防立即恢復戒備,此地點重要,應死守勿失。
二十七日,宋哲元命令所屬第二十九軍各部準備應戰。同日,由豐臺增援之日軍,在裝甲車及戰車協同下,復向廣安門攻擊,我軍被迫向南苑轉進。高麗營、昌平一帶的日軍向湯山、沙河進犯,但未得逞。
此時,第二十九軍一三二師趙登禹部已調至北平城郊,以一旅駐南苑。第三十八師張自忠部駐守天津廊坊、馬廠一帶,第三十七師馮治安部則駐守西苑、盧溝橋一帶。
在日軍方面,日本內閣於七月二十七日晚間下達動員令,動員本土三個師團增援平津。駐平津日軍各兵團預定於二十八日八時開始攻擊北平郊外國軍,其主力初期向南苑西北方進犯,迫近南苑國軍對北平的退路。
二十八日拂曉,日軍向宛平城、衙門口、八寶山等地進犯。我軍先是在二十八日上午八時三十分攻克豐臺車站之後,於下午六時主動向西南轉移。一股日軍配賦火砲四十餘門及在飛機四十餘架轟炸掩護下,於二十八日拂曉進犯南苑。
時南苑、萬字地為我第二十九軍司令部駐地,駐有第三十八師兩團、騎兵第九師一部,及新到第一三二師主力,並由第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負責統一指揮。
我軍除以第三十八師兩團協力第三十七師對豐臺之敵攻擊外,其餘各部均堅守陣地,竭力抗敵。惟經激戰後,陣地工事大部被摧毀。
二十八日下午一時,日軍第二十師團攻陷南苑。第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第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於南苑作戰陣亡殉職。我軍因官兵傷亡慘重,於二十八日夜奉令向南撤退。
二十九日,宛平城及盧溝橋等地陷敵。第二十九軍各部隊自二十八日陸續脫離平津戰場,第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於二十九日受宋哲元之命令,暫代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及北平巿長,以維持北平城內秩序。旋以平津情勢惡化,冀察政務及平津巿政實已無法遂行,張自忠於八月四日結束行政離城,我留守北平的獨立第二十七旅於突圍後,轉赴察哈爾。日軍隨即進占北平城。
事變影響
七七事變前,中日兩國爭端,雖有國際聯盟介入調停,然因日本恃武蠻橫調停無成。七七事變爆發後,國內禦侮之聲蜂起,國民政府難再姑息,七七事變遂演變為中日兩國的全面戰爭。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三十一日,蔣中正發表〈告抗戰全體將士書〉,表示現在既然和平絕望,只有抗戰到底,舉國一致,不惜犧牲,來和倭寇死拚,以驅逐倭寇,復興民族。
抗戰軍興後,日軍雖輕易攻占平津,但自大自滿,不知已陷入對華長期戰爭泥沼中,種下日後戰敗幾乎亡國惡果。
(點閱次數:2326)